2023年06月19日 第24期/总第727期

“舒安藠头”路在何方?

来源:江夏报 2023年06月19日 版次:3

  舒安藠头,是江夏区舒安街享有盛名的特产。然而近年来,该地藠头种植面积直线下降,藠头生产十分曲折和艰难。作为种植藠头有800多年历史的舒安街将如何保住“藠头之乡”这块金字招牌?日前,笔者走进舒安街进行了探访。

  □  “舒安藠头”曾红极一时

  据元《农桑辑要》记载,早在南宋时期,江夏区梁子湖沿岸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,此后从未间断,其产量以舒安徐河、燎原为最丰,是湖北省地方特色传统产品。此地所产藠头因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特殊土质,具有层多、色白、肉脆、个匀等特点,呈现独特风味,在清代被作为贡品,曾因入选满汉全席而使“舒安藠头”声名远播。

  据《武昌县志》记载,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舒安藠头就是武昌县出口产品之一。由舒安藠头厂生产的“梁湖牌”藠头产品因其“颗粒均匀,洁白无暇,香咸脆嫩,入口无渣”的特点,远销韩国、日本、东南亚地区等地,出口量逾3000吨。自1985年以来,舒安藠头连续荣获市优、省优、部优产品称号。1988年,舒安藠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杯奖;2010年,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“舒安藠头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;2018年,舒安藠头农产品品牌摘得“国家级”头衔,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;2019年舒安藠头为军运会运动员食堂供应小吃,2020年荣获第十七届武汉农博会金奖产品。 

  舒安种植藠头的历史由来已久,然而这一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风雨历程。在上世纪60年代,舒安仅有两个村种植藠头,面积不到300亩,亩产不足1500斤,藠头加工量仅限于腌制农民自己食用咸菜的规模。70年代后,舒安把藠头生产作为工作重点,掀起了种植藠头的高潮,藠头盛行时期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,出口逾3000吨,乡办藠头厂投产,产品先后打入日本、美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。

  1992年以来,舒安乡抓住小藠头做大文章,按照“两高一优”农业的要求,大力推广“藠头一杂交稻”模式,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:乡里解决周转金、签订产销合同、上门收购,选定基础设施好的五处共47公顷作为绿色企业。1995年,全乡共有藠头种植基地300多公顷,产鲜货650万公斤,为农民创收400万元,人均近200元。乡藠头厂出口咸藠头1000吨,创汇55万美元;鲜货产值和加工产值达720万元。同时,为促进舒安藠头的产业化,武汉市成立了拥有110多家会员单位的市藠头协会。在协会的组织下,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,以市场价全部收购鲜藠头,并提供市场保护价,最大限度保证农民利益,藠头每亩利润达3000元左右,是传统农作物的5—7倍,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。

  特别是2001年,当时舒安乡党委、政府针对舒安实际,作出了突出特色,主攻藠头的构想,并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,不断增加扶持、服务、激励等方面工作力度。通过努力,舒安藠头蓬勃发展,面积由2000年的不足2000亩扩大到16000亩,实现了逐年翻一番的目标,2002年一举突破20000亩。由于找对了路子,藠头的种植效益明显优于其他农作物,一大批群众靠藠头实现了脱贫致富,全乡藠头收入3000万元,近200户农民仅藠头一项收入就过万元,多的甚至达到6万元。区委、区政府充分肯定了舒安的成功经验,把藠头作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在全区推广。舒安成了远近闻名的“藠头之乡”。

  □  藠头产业由盛转衰

  藠头生产在舒安逐渐形成规模,藠头产品由原来单一的咸藠头,发展为多种口味的藠头系列产品。2002年,武汉小蜜蜂食品公司新建了藠头精加工厂,生产小包装的高档藠头,直接打入日本、韩国以及东南亚市场。舒安当地藠头种植面积最高峰时达到3万亩。令人遗憾的是,舒安藠头这一优势产业未能做大做强,近年来反而呈现萎缩、衰落的颓势。种植面积直线下降,从高峰时的3万亩缩减至现在不足1000亩。 

  目前,诸多原因导致藠头产业由盛转衰,舒安藠头种植面积呈逐年下滑趋势,藠头产业受到严峻挑战,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。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舒安街20个村,如今种有藠头的村廖廖无几。这几年由于各种因素,村民种植热情逐渐降低。以前每家每户都种,少的七八亩,多的十几亩。农忙时节,全家老少齐上阵,耕地、播种、施肥、挖藠头。到藠头丰收的时候,村里门前屋后堆满了收回的藠头,满街都是拖藠头的大车小车,热闹非凡。如今这种景象一去不复返了。笔者在舒安街沿线,很少看到有种植藠头的田块。据介绍,藠农靠纯手工采摘藠头,一个青壮年种植一亩藠头,算上种苗、肥料、人工费用,一年可赚2000元。而在外打工一天可以赚200元,10天就可以赚到2000元。

  究竟是什么制约了舒安藠头的生产发展?“除了市场行情波动、农资产品涨价、藠头种植和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,没有开展品种提纯复壮、没有建立良种培育基地,藠头品质出现退化,失去市场竞争力也是很大的原因。品质上不去,单产上不去,管理难度大,影响了种植藠头的收益,再加上产业链不完整,科技含量偏低,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,极大影响了舒安藠头的生产和发展。 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。

  “地理标志产品”虽然是块金字招牌,然而令人尴尬的现实却是,随着城市的开发和扩张,地理标志产品的原产地呈现萎缩之势,这在全区具有共性。五里界界豆、土地堂西瓜、舒安藠头……这些江夏人耳熟能详的特产,都面临发展中的困惑,它们该如何突围,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?如何才能保住舒安“藠头之乡”这块金字招牌?近年来该中心一直在努力探索。随着近日“土地堂·西瓜王”品牌推介暨江夏区首届西瓜节活动在乌龙泉街成功开幕,舒安藠头产业发展也提上日程。  

  □  擦亮“藠头之乡”金字招牌

  “我们要重振藠头产业,继续唱响‘藠头之乡’美誉,就要克服以往的短板。” 舒安街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,“未来,我们将瞄准打造‘藠头之乡’这个目标,立足规范化种植,高品质加工,精心做好藠头文章,从藠头种植、深加工、技术研发和创新销售四个方面着手,进一步调优藠头品种,提升产品质量,创新销售模式;着力开展规范化、标准化种植加工和示范,加大科学管理力度,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,认真抓好良种繁育,提升产品质量;制定藠头产业发展方案,扶持龙头企业扩大发展,发动农户积极参与,做大藠头品牌,以品牌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。”

  如何擦亮“藠头之乡”这块金字招牌?市区农科专家认为,将科技引入种植,是“舒安藠头”这一品牌持续发展的趋势。其一,推广“大棚藠头”。舒安藠头目前是一年一季,如果进行大棚种植,实现跨季节生长、一年多次产收,就能通过延长时间来提升种植空间;其次,拓展种植地域。在保持气候、水文、土壤条件不变,保证其品质的前提下,向周边湖泗等地规划地带,规模化种植,既保留原品种,同时推进品种更新;其三,建立种植与加工一体化生产的加工集团,辐射周边农户,实行订单种植,集中加工。

  为了保护“舒安藠头”这一特色品牌,近年来,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展开舒安“大叶藠”品种提纯复壮和繁育良种工作,并建立示范基地,推广新模式、新技术,以点带面,辐射、带动藠头产业的良性发展,促进农业增效,农民增收。          

  2021年,该中心成立了工作专班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部门主推、企业参与、统筹协调、合力推进”的原则,深入推进舒安藠头良种复壮和示范种植工作。从2021年6月开始,迅速对舒安藠头生产现状进行了调研,启动良种复壮提纯播种、选育、示范种植、基地建设和农民合作社平台搭建,目前已投入项目资金70万元,目标是建设一个20亩舒安大叶藠品种提纯复壮基地;建设一个200亩原种繁育和高效种植集成技术展示基地,挑选一个专业农业合作社为平台,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、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;帮助一家公司,建立一套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以公司消化基地产品,以基地“捆绑广大种植户,形成产业化格局,将农户的藠头新产品直接与公司挂钩,稳步推进舒安藠头良种复壮和良种示范。新建藠头示范基地利用科学栽培以点带面,辐射带动藠头产业的良性发展。这一系列举措将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和基地农业生产现状结构,将每亩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500元提高到2500 元以上,每年可为基地农民增加纯收入100余万元。良种繁育基地建成后,可以为全区藠头的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保证,每年可为农民减少盲目引种造成的损失近30万元。

  “舒安藠头历史悠久,驰名中外,舒安藠头之乡奠定了藠头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,舒安人几十年丰富的种植经验、当地数百名经纪人对市场行情的了解,都是舒安的优势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藠头原种提纯复壮工程,确保这个地标产品品质,重新擦亮‘舒安藠头’这块金字招牌。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。

  (本报通讯员 王名主 李伟)

301.jpg

302.jpg

版权所有:江夏报报业集团  鄂ICP备2022002693号-1